种养循环的生态安全风险,是指农田内含有生物物种(活性生物)的多样性,不但使得生态系统发生了改变,还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。
一般来说,连续耕作环境中,微生物的生理性、食物链特性及动植物混合污染的威胁非常大。例如对传统耕作田实施自耕自养的农田里,就会遭到各种各样的病菌、害虫、杂草的污染,重者造成自然条件下的破坏。
1、长期耕作造成土壤盐渍化
农作物进行土壤耕种前,就应当将土壤深耕一次,将各种土壤的盐分等分解成为无机盐,使得农作物的根系难以生长和吸收。随着耕作环境的改变,盐渍化现象会加重,土壤中的水盐含量也会提高。
2、连年耕作土壤肥力下降
长期耕作土壤中大量施用化肥,就会使土壤酸化,土壤中的养分不能充分地释放出来,营养元素不足,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营养元素供应不足,从而出现多种症状。
3、病虫害容易危害作物
有些病虫害会直接危害作物,如蚜虫、白粉虱、斑潜蝇等。这些害虫会吸食作物的枝叶、嫩叶和幼芽,影响作物生长,还会传播病害。
二、保护地草莓的施肥误区
1、只施底肥,不追肥
很多用户怕麻烦,施了基肥以后,就不再追肥,这种施肥方法是不科学的。作物在早期对养分需求较少,施足基肥后确实能够保证长时间作物对养分的需求,但即使是一些后劲比较足的肥料,其肥效持续期也是有限的,特别对于保肥保水能力较差的砂壤土,不及时追肥更容易造成脱肥现象。
追肥要在根系附近进行,而草莓是浅根系作物,要想根系周围的土壤快要被吸收,就要根系附近的土壤快要被吸收,多余的肥料会造成浪费。所以,追肥应根据这一原则进行,而草莓追肥不能靠近植株,也不要把肥料施在茎基部。
3、地面覆盖
不少农户对草莓覆膜后会在地膜上进行覆盖,这种做法也不科学。因为膜下土壤含水量过高,会使地温下降,土壤通气不良,这样土壤就会出现板结缺氧的情况,进而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,不利于根系的生长,甚至会出现烂根死亡的现象,尤其是对于种植较深的地块,这样会影响到根系的正常生长,造成减产。
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可以在覆盖后适时的解膜,覆盖的时间要掌握好,一般草莓的栽培时间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为宜,如果覆盖时间太早,到了次年2月中旬就会造成草莓植株上冻害。